第二章(2) 雄風一千五百年
二、“六朝元老”
從隋、唐、宋、遼、金一直到元代,即從中國史上的6——14世紀,一種使用“干和”工藝釀造的汾酒,當時被稱為“干和酒”、“干釀酒”或“干酢酒”,連續800年稱雄酒壇,歷隋、唐、宋、遼、金、元而不衰,成為世界酒文化中的一大奇觀。
李肇撰寫的《唐國史補》所載唐代名酒有:“河東之干和、葡萄,郢州之富水,烏程之若下,滎陽之上窟春,富平之石凍春,劍南之燒春,嶺南之靈溪,博羅、宜城之九醞,潯陽之湓水,京城之西市腔、蝦蟆陵、郎官清、阿婆清。又有三勒漿類灑,法出波斯,三勒者,謂摩勒,毗梨勒,訶梨勒?!?br /> 北宋朱翼中《北山酒經》曰:“唐時汾州有干釀?!?br /> 北宋竇革《酒譜》云:“唐人言酒美者,有河東干和?!庇衷疲骸皬埥逶娫?,‘釀酒愛干和’,即今人不入水也,并、汾間以為貴品,名之曰干酢酒?!?br /> 北宋張能臣《酒名記》載:“汾州甘露堂(當時汾酒‘干和’工藝的代表)最有名?!?br /> 元代宋伯仁《酒小史》羅列當時全國名酒,“汾州干和酒”又列其中,并云“干和仍有名”。
以上確鑿的史料無疑證明,以“干和”工藝為特色的汾酒,經歷了隋、唐、宋、遼、金直到元仍有名,是六個朝代的“國家名酒”。同時也充分說明,汾酒在公元56l一564年間以“清酒”的技術革新一舉成名之后,又在工藝上有了大的突破。那么“干和”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釀酒工藝呢? “不入水”怎么釀酒呢?汾酒在什么樣的環境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?
這首先要從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談起。
公元581年,楊堅迫使北周靜帝退位,建立隋朝,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。隋繼續推行北魏的“均田”制,經濟發展也較快,但到了煬帝,因統治殘暴,激起了人民反抗。公元618年李淵勝隋,建立了唐帝國。唐代統治者吸取了隋代短期滅亡的教訓,減輕稅賦,實行“均田”和“租庸調”制度,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。再加上興修水利,改革生產工具,使全國農業、手工業發展非常迅速。唐鄭啟在其所著的《開天傳信記》中描寫“左右藏庫,財物積山,不可勝較”。
唐代作為我國封建社會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和酒業的鼎盛期,統治者把百姓飲酒看做是政和民樂的表現,后又引榷酒之法,成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的一個途徑,使酒成為廣大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,因而官方的釀酒和酒肆、家庭的私家釀酒都很興旺,技術甚高,品種多樣,名酒輩出。同時,唐時中外文化的廣泛交流,使西域的一些先進的釀酒術和優質酒品,也傳至內地,促進了唐酒發展。釀酒行業經過數千年的實踐之后,傳統釀酒經驗得到了升華,形成了傳統的釀酒理論,涌現出了一大批釀酒專著,如《甘露經》、《酒譜》、《酒經》、《酒孝經》等,《外臺秘要》和大醫學家孫思邈的《備急千金方》中還記錄了大量的藥酒方及其制作、使用方法。唐代高度發達的文化事業與高度發達的釀酒業和飲酒習俗相結合,創造了絢麗多彩的唐代酒文化。唐代酒詩名家之廣、數量之多,歷代均不可比,特別是李白、杜甫、自居易都是中外聞名的世界級酒詩大家。唐代大書法家張旭、懷素和大畫家吳道子、鄭虔也都留下了與書畫結緣的千古名作和佳話。同時,圍繞酒還出現了—系列的文化娛樂活動,諸如詠詩、酒令、樗蒲、香球、投壺、歌舞、蘸甲等等,匯成了熏染一代的飲酒風俗,使古老的中國酒文化得到了既廣泛又深入的發展。
正是在唐代酒文化發展的肥田沃土和春風雨露之中,世界六大蒸餾酒之一——中國白酒悄然問世。從黃酒向蒸餾白酒的轉變,這是中國酒史上劃時代的進步,這個偉大的轉變,也正是從汾州杏花村開始的。
眾所周知,北宋之前,中國的政治、經濟、軍事、文化中心一直在北方。蒸餾白酒的生產也首先從北方開始,且在明代以前,白酒主要集中在北方,南方則以黃灑為主。唐代的杏花村,是由北方軍事中心太原,通往皇都西安的必經要驛。無論文武百官,烏舉詩人,鄉士訪學,凡路經者都要知味停車,聞香下馬,以品嘗杏花村為樂事。這自然促使杏花村酒業興旺,各個酒坊不斷改進工藝,提高質量。這時汾酒在“汾清”的基礎上進行了兩項劃時代的工藝突破。
一是“干和”釀造工藝的發明?!案珊汀狈诰七x用優質粱米為原料,以河東神曲為糖化發酵劑。工藝特點是:蒸米時,鍋底水加入花椒以串味,將飯搗爛冷卻,加曲進行糖化,浸泡數十天。壓榨取得第一次酒液后,再加人粱米,蒸制、冷卻、加曲、進行第二次糖化。然后將第—次酒液加人第二次糖化醅中,人缸密封,經陳釀、壓榨、過濾等工序而成。
二是率先將蒸餾技術使用到釀酒中來,在“干和”工藝的基礎上,兩次發酵,兩次蒸餾,形成了熟料拌曲、干和入甕發酵、蒸餾制酒的最新工藝,這也就是現代汾酒工藝的雛形。
以此法所得之酒,清澈如水,醇香甘洌無比。名傳遐邇,來村品飲者絡繹不絕,每在酒后,都以此酒議名。有的因見其度高最易點燃,就稱為“火酒”、“燒酒”;有的視其無色透明,稱為“白酒”,因產于汾州杏花村,又稱為“汾白酒”或“杏花白”,有的還叫“汾白干’、“老白干”。此酒傳進朝內,試飲絕佳,令州進貢并因其干和入甕的獨特釀造技術而定名為“干和”,又叫“干釀”、“干酢”。從此,“干和”汾酒遂成為朝廷貢酒,馳名全國。
關于中國出現蒸餾酒的歷史年代,從最早的東漢(以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東漢蒸餾器為據),到最晚的元代(以李時珍《本草綱日》中“燒酒非古法也,自元時始創其法”的說法為依據),各個朝代的說法都有。其中唐代說者較多。實際上,由于事物從出現到成熟需要較長時間,所以,東漢時發明的蒸餾器,到600年后的唐代應用于釀酒造出蒸餾酒,再到1300年后的明代普及蒸餾酒,這應該是符合規律的變化。唐代,汾酒由黃酒轉變為蒸餾灑的事實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。
美酒飄香,引來無數文人騷客品飲傳誦。詩酒仙家李白流傳下來的1000首詩中,與酒有關的就有300多首,其中“干和”汾酒,也為他增添了不少酒詩靈感。李白兩次出游太原(唐稱并州)途中攜客到杏花村品嘗“干和”汾酒,醉中校閱了郭君碑。郭君為唐代將領,有戰功,死后葬于杏花村東北干崗上,碑文為虞業南所書?!斗陉柨h志》中“汾酒曲”記錄了此事:“瓊酥玉液漫夸奇,似此無慚姑射肌,太白何嘗攜客飲,醉中細校郭君碑?!崩畎滓虼颐υL友,在杏花村未留詩句,只在離別汾陽時,寫過一首《留別西河劉少府》詩。西河即汾州別稱。
李白回到太原,日飲“干和”汾酒眷戀故土,靈感猶多,寫下不少詩句,如《太原早秋》:“夢繞邊城月,心飛故國樓。思歸若汾水,五日不悠悠?!碧貏e是那首《靜夜思》: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,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?!彪m思鄉心切,但轉念又寫出了:“瓊杯倚食青玉案,使我醉飽無歸心?!?《憶舊游寄譙元參軍》)看來,只要有像“干和”那樣的好灑,他連家也可以不回了。
詩與李白齊名的詩人杜甫的祖父曾為汾州刺史,杜甫幼時常來汾州留居,正是“干和”汾酒使杜甫對灑上了癮、增了量,并轉變為詩的催化劑。他的酒名雖不如李白,但嗜酒卻有過之而不及,十四五歲時酒量便大得驚人,世稱“少年酒豪”。正如他在詩中自白:往昔十四五,出游翰墨場。性豪業嗜酒,嫉惡懷剛腸。飲酣視八級,俗物多茫茫。汾州的佳釀名地使杜甫難以忘懷。正如他在《過宋員外之間舊 莊》詩中寫道:“宋公舊池綰,零落首陽河。枉道祗從入,吟詩許更過。淹留問父老,寂寞向山河。更讓將軍樹,悲風口暮多?!彼沃畣柤闯跆浦娙怂窝忧?,汾陽人。濤中所言“將軍樹”,即汾陽壺蘆峪口賀魯將軍廟里的那棵大槐樹,在宋之間的故居宋家門附近。
晚唐詩人杜牧游訪杏花村,寫下了名作《清明》詩:“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借叫酒家何處有?牧童遙指杏花村?!焙畹?、但卻很藝術地表達了他在杏花村酒家小酌“干和”汾灑,避雨、消遣的欣喜之情。然而多少年來,一直有人認為杜牧詩中寫的“杏花村”不是山西杏花村。其論點有三:一是認為杜牧根木就沒有到過山西。但在杜牧的《樊川文集》中有一首濤為《并州道中》,記載了他在山西游歷醉酒的情況。懷疑論者顯然犯了知識性的錯誤。二是認為山西杏花村往北方,清明時節不下雨。但謝覺哉先生有詩云:“我來仍是雨紛紛”。故此這完全是一種很膚淺的主觀臆斷,顯然犯了常規性錯誤。三是認為杜牧當過池州刺史,寫這首詩時就應該在安徽池州。但一個地方大員怎么可能踽踽獨行,連問路都要自己親自去問呢?顯然懷疑論者又犯了邏輯性錯誤。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,懷疑論者都是站不住腳的。
另外需要強調的是,沒有杏花村就沒有《清明》詩的今天。杜牧一生的濤篇1000余首,《清明》詩并非其最好的作品,但流傳最廣、婦孺皆知的只有這首詩。這不能不說杏花村盛產名酒有很大的關系。如果沒有杏花村,如果沒有杏花村的名酒,杜牧的這首《清明》詩必然會大大失色。由此可知,杜牧的《清明》詩與山西杏花村是密不可分的,如果硬要將兩者分開的話,那只能是一種不顧史實的假設或主觀臆斷罷了。
在“干和”汾酒名傳全唐的同時,竹葉青酒也有了進一步發展,被詠唱傳誦。初唐詩人王績在《過酒家》詩中贊曰“竹葉連糟翠,葡萄帶曲紅”。
唐代的瓷器燒制技術前進了一大步,唐三彩、絞胎、絞釉等名瓷以及名色釉、青釉、青花瓷等紛紛出現,同時,金銀鑄造、雕刻發展到鼎盛階段。所以,這一時期的酒具種類很多,造型新穎奇特,有如百花爭艷,更加趨于精巧,標志著我國酒器進入成熟時期。這從汾酒博物館中的白釉雞身壺、青釉蓋罐、灰釉星點短流壺、黑釉雙系直口短流執壺,以及四個鎏金馬蹄杯等酒具就可略見一斑。而酒杯容量與前代相比明顯要小,與現在酒杯比較接近,也說明唐代白灑出現,酒度增高,酒杯縮小。
從隋、唐、宋、遼、金一直到元代,即從中國史上的6——14世紀,一種使用“干和”工藝釀造的汾酒,當時被稱為“干和酒”、“干釀酒”或“干酢酒”,連續800年稱雄酒壇,歷隋、唐、宋、遼、金、元而不衰,成為世界酒文化中的一大奇觀。
李肇撰寫的《唐國史補》所載唐代名酒有:“河東之干和、葡萄,郢州之富水,烏程之若下,滎陽之上窟春,富平之石凍春,劍南之燒春,嶺南之靈溪,博羅、宜城之九醞,潯陽之湓水,京城之西市腔、蝦蟆陵、郎官清、阿婆清。又有三勒漿類灑,法出波斯,三勒者,謂摩勒,毗梨勒,訶梨勒?!?br /> 北宋朱翼中《北山酒經》曰:“唐時汾州有干釀?!?br /> 北宋竇革《酒譜》云:“唐人言酒美者,有河東干和?!庇衷疲骸皬埥逶娫?,‘釀酒愛干和’,即今人不入水也,并、汾間以為貴品,名之曰干酢酒?!?br /> 北宋張能臣《酒名記》載:“汾州甘露堂(當時汾酒‘干和’工藝的代表)最有名?!?br /> 元代宋伯仁《酒小史》羅列當時全國名酒,“汾州干和酒”又列其中,并云“干和仍有名”。
以上確鑿的史料無疑證明,以“干和”工藝為特色的汾酒,經歷了隋、唐、宋、遼、金直到元仍有名,是六個朝代的“國家名酒”。同時也充分說明,汾酒在公元56l一564年間以“清酒”的技術革新一舉成名之后,又在工藝上有了大的突破。那么“干和”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釀酒工藝呢? “不入水”怎么釀酒呢?汾酒在什么樣的環境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?
這首先要從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談起。
公元581年,楊堅迫使北周靜帝退位,建立隋朝,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。隋繼續推行北魏的“均田”制,經濟發展也較快,但到了煬帝,因統治殘暴,激起了人民反抗。公元618年李淵勝隋,建立了唐帝國。唐代統治者吸取了隋代短期滅亡的教訓,減輕稅賦,實行“均田”和“租庸調”制度,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。再加上興修水利,改革生產工具,使全國農業、手工業發展非常迅速。唐鄭啟在其所著的《開天傳信記》中描寫“左右藏庫,財物積山,不可勝較”。
唐代作為我國封建社會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和酒業的鼎盛期,統治者把百姓飲酒看做是政和民樂的表現,后又引榷酒之法,成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的一個途徑,使酒成為廣大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,因而官方的釀酒和酒肆、家庭的私家釀酒都很興旺,技術甚高,品種多樣,名酒輩出。同時,唐時中外文化的廣泛交流,使西域的一些先進的釀酒術和優質酒品,也傳至內地,促進了唐酒發展。釀酒行業經過數千年的實踐之后,傳統釀酒經驗得到了升華,形成了傳統的釀酒理論,涌現出了一大批釀酒專著,如《甘露經》、《酒譜》、《酒經》、《酒孝經》等,《外臺秘要》和大醫學家孫思邈的《備急千金方》中還記錄了大量的藥酒方及其制作、使用方法。唐代高度發達的文化事業與高度發達的釀酒業和飲酒習俗相結合,創造了絢麗多彩的唐代酒文化。唐代酒詩名家之廣、數量之多,歷代均不可比,特別是李白、杜甫、自居易都是中外聞名的世界級酒詩大家。唐代大書法家張旭、懷素和大畫家吳道子、鄭虔也都留下了與書畫結緣的千古名作和佳話。同時,圍繞酒還出現了—系列的文化娛樂活動,諸如詠詩、酒令、樗蒲、香球、投壺、歌舞、蘸甲等等,匯成了熏染一代的飲酒風俗,使古老的中國酒文化得到了既廣泛又深入的發展。
正是在唐代酒文化發展的肥田沃土和春風雨露之中,世界六大蒸餾酒之一——中國白酒悄然問世。從黃酒向蒸餾白酒的轉變,這是中國酒史上劃時代的進步,這個偉大的轉變,也正是從汾州杏花村開始的。
眾所周知,北宋之前,中國的政治、經濟、軍事、文化中心一直在北方。蒸餾白酒的生產也首先從北方開始,且在明代以前,白酒主要集中在北方,南方則以黃灑為主。唐代的杏花村,是由北方軍事中心太原,通往皇都西安的必經要驛。無論文武百官,烏舉詩人,鄉士訪學,凡路經者都要知味停車,聞香下馬,以品嘗杏花村為樂事。這自然促使杏花村酒業興旺,各個酒坊不斷改進工藝,提高質量。這時汾酒在“汾清”的基礎上進行了兩項劃時代的工藝突破。
一是“干和”釀造工藝的發明?!案珊汀狈诰七x用優質粱米為原料,以河東神曲為糖化發酵劑。工藝特點是:蒸米時,鍋底水加入花椒以串味,將飯搗爛冷卻,加曲進行糖化,浸泡數十天。壓榨取得第一次酒液后,再加人粱米,蒸制、冷卻、加曲、進行第二次糖化。然后將第—次酒液加人第二次糖化醅中,人缸密封,經陳釀、壓榨、過濾等工序而成。
二是率先將蒸餾技術使用到釀酒中來,在“干和”工藝的基礎上,兩次發酵,兩次蒸餾,形成了熟料拌曲、干和入甕發酵、蒸餾制酒的最新工藝,這也就是現代汾酒工藝的雛形。
以此法所得之酒,清澈如水,醇香甘洌無比。名傳遐邇,來村品飲者絡繹不絕,每在酒后,都以此酒議名。有的因見其度高最易點燃,就稱為“火酒”、“燒酒”;有的視其無色透明,稱為“白酒”,因產于汾州杏花村,又稱為“汾白酒”或“杏花白”,有的還叫“汾白干’、“老白干”。此酒傳進朝內,試飲絕佳,令州進貢并因其干和入甕的獨特釀造技術而定名為“干和”,又叫“干釀”、“干酢”。從此,“干和”汾酒遂成為朝廷貢酒,馳名全國。
關于中國出現蒸餾酒的歷史年代,從最早的東漢(以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東漢蒸餾器為據),到最晚的元代(以李時珍《本草綱日》中“燒酒非古法也,自元時始創其法”的說法為依據),各個朝代的說法都有。其中唐代說者較多。實際上,由于事物從出現到成熟需要較長時間,所以,東漢時發明的蒸餾器,到600年后的唐代應用于釀酒造出蒸餾酒,再到1300年后的明代普及蒸餾酒,這應該是符合規律的變化。唐代,汾酒由黃酒轉變為蒸餾灑的事實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。
美酒飄香,引來無數文人騷客品飲傳誦。詩酒仙家李白流傳下來的1000首詩中,與酒有關的就有300多首,其中“干和”汾酒,也為他增添了不少酒詩靈感。李白兩次出游太原(唐稱并州)途中攜客到杏花村品嘗“干和”汾酒,醉中校閱了郭君碑。郭君為唐代將領,有戰功,死后葬于杏花村東北干崗上,碑文為虞業南所書?!斗陉柨h志》中“汾酒曲”記錄了此事:“瓊酥玉液漫夸奇,似此無慚姑射肌,太白何嘗攜客飲,醉中細校郭君碑?!崩畎滓虼颐υL友,在杏花村未留詩句,只在離別汾陽時,寫過一首《留別西河劉少府》詩。西河即汾州別稱。
李白回到太原,日飲“干和”汾酒眷戀故土,靈感猶多,寫下不少詩句,如《太原早秋》:“夢繞邊城月,心飛故國樓。思歸若汾水,五日不悠悠?!碧貏e是那首《靜夜思》: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,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?!彪m思鄉心切,但轉念又寫出了:“瓊杯倚食青玉案,使我醉飽無歸心?!?《憶舊游寄譙元參軍》)看來,只要有像“干和”那樣的好灑,他連家也可以不回了。
詩與李白齊名的詩人杜甫的祖父曾為汾州刺史,杜甫幼時常來汾州留居,正是“干和”汾酒使杜甫對灑上了癮、增了量,并轉變為詩的催化劑。他的酒名雖不如李白,但嗜酒卻有過之而不及,十四五歲時酒量便大得驚人,世稱“少年酒豪”。正如他在詩中自白:往昔十四五,出游翰墨場。性豪業嗜酒,嫉惡懷剛腸。飲酣視八級,俗物多茫茫。汾州的佳釀名地使杜甫難以忘懷。正如他在《過宋員外之間舊 莊》詩中寫道:“宋公舊池綰,零落首陽河。枉道祗從入,吟詩許更過。淹留問父老,寂寞向山河。更讓將軍樹,悲風口暮多?!彼沃畣柤闯跆浦娙怂窝忧?,汾陽人。濤中所言“將軍樹”,即汾陽壺蘆峪口賀魯將軍廟里的那棵大槐樹,在宋之間的故居宋家門附近。
晚唐詩人杜牧游訪杏花村,寫下了名作《清明》詩:“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借叫酒家何處有?牧童遙指杏花村?!焙畹?、但卻很藝術地表達了他在杏花村酒家小酌“干和”汾灑,避雨、消遣的欣喜之情。然而多少年來,一直有人認為杜牧詩中寫的“杏花村”不是山西杏花村。其論點有三:一是認為杜牧根木就沒有到過山西。但在杜牧的《樊川文集》中有一首濤為《并州道中》,記載了他在山西游歷醉酒的情況。懷疑論者顯然犯了知識性的錯誤。二是認為山西杏花村往北方,清明時節不下雨。但謝覺哉先生有詩云:“我來仍是雨紛紛”。故此這完全是一種很膚淺的主觀臆斷,顯然犯了常規性錯誤。三是認為杜牧當過池州刺史,寫這首詩時就應該在安徽池州。但一個地方大員怎么可能踽踽獨行,連問路都要自己親自去問呢?顯然懷疑論者又犯了邏輯性錯誤。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,懷疑論者都是站不住腳的。
另外需要強調的是,沒有杏花村就沒有《清明》詩的今天。杜牧一生的濤篇1000余首,《清明》詩并非其最好的作品,但流傳最廣、婦孺皆知的只有這首詩。這不能不說杏花村盛產名酒有很大的關系。如果沒有杏花村,如果沒有杏花村的名酒,杜牧的這首《清明》詩必然會大大失色。由此可知,杜牧的《清明》詩與山西杏花村是密不可分的,如果硬要將兩者分開的話,那只能是一種不顧史實的假設或主觀臆斷罷了。
在“干和”汾酒名傳全唐的同時,竹葉青酒也有了進一步發展,被詠唱傳誦。初唐詩人王績在《過酒家》詩中贊曰“竹葉連糟翠,葡萄帶曲紅”。
唐代的瓷器燒制技術前進了一大步,唐三彩、絞胎、絞釉等名瓷以及名色釉、青釉、青花瓷等紛紛出現,同時,金銀鑄造、雕刻發展到鼎盛階段。所以,這一時期的酒具種類很多,造型新穎奇特,有如百花爭艷,更加趨于精巧,標志著我國酒器進入成熟時期。這從汾酒博物館中的白釉雞身壺、青釉蓋罐、灰釉星點短流壺、黑釉雙系直口短流執壺,以及四個鎏金馬蹄杯等酒具就可略見一斑。而酒杯容量與前代相比明顯要小,與現在酒杯比較接近,也說明唐代白灑出現,酒度增高,酒杯縮小。
漢族為主的兩宋,與遼繼而與金之間,以及遼與金之間發生了曠日持久的戰爭。戰爭的進行,自然是以國家的財力物力為代價的,釀酒業再次為填補國家的財政缺口發揮了獨特的作用。加上北宋初期政府獎勵土地墾殖,利用戎兵并鼓勵農民興修水利,大力改進農業生產工具,促進經濟迅速恢復發展起來,至中期,曾一度出現社會繁榮局面。因而,中國酒業及黃酒釀造達到封建社會最輝煌時期,葡萄酒的工藝有了實質性的改進,藥酒的研究和應用更加普及,酒的品種及有關酒的著作大量涌現,酒與詩詞、酒與書畫的杰作層出不窮。特別是醫學博士朱翼中所著《北山酒經》,全面闡述了較大規模釀酒作坊的釀酒技術,是我國古代釀酒史上學術水平最高,最有實踐指導價值的釀酒專著,長期以來被人們奉為經典,風行中外。由于酒業發展,酒肆不斷增多,而且出現了建筑考究、裝飾華麗的酒樓,。宋代畫家張擇端《清明上河圖》畫卷中,可瞥見當時汴京酒樓飯館的盛況。
國酒昌,汾酒興。宋時,杏花村酒家林立,產銷兩旺,每年端午節時都要舉辦“花酒會”。屆時,各地的名花異草,陳年美酒,云集杏花村,遠近客商百姓,紛紛趕來品酒賞花,熱鬧非凡。特別是八槐街車水馬龍,“甘露堂”、“醉仙居”、“杏花春”等酒家紛紛翻新房屋,增加鋪面,酒旗高掛,并集資建了大戲臺,與周圍的老爺廟、真武廟、郎神廟和宏偉的護國寺渾然一體,氣勢非凡。以八槐街為中心,逐漸形成了多達70余家酒壚的酒鄉鬧市。其中甘露堂、醉仙居門執紗燈上書寫“太白遺風”大字,格外醒目。宋時,汾酒仍稱為干和,每年向朝廷貢酒,均由甘露堂大酒肆提取,故宋時汾酒又被稱為“甘露堂”。當時,汾州所產“羊羔酒”也很有名氣,《北山酒經》詳細記載了其釀法:“取肥嫩之羯羊肉,加水煮爛,肉絲加于米之上蒸飯,肉汁在蒸飯過程中加入米飯內,或在下釀時加入米飯中,釀法同其他酒。由于作料加入了羊肉,因而味極甘滑?!?《北山酒經》中提出,判定酒曲(大曲)好壞的主要標志,是曲中有用的霉菌長得多少:“心內黃白,或上面有花紋,乃是好曲?!彼两袢允浅醪脚卸ǚ诰拼笄嗖缜馁|量標準。這種技術上的綿延流傳,也證明了汾酒在宋代的制曲釀酒技術之高?!侗鄙骄平洝分杏州d:“竹葉青曲法”和“羊羔灑法”在原來曲子配方的基礎上又加進了川芎、白術、蒼耳等,以增加酒的風味。這和今天竹葉青灑的做法已比較接近。著名歷史小說《金瓶梅》中有“一杯竹葉穿腸過,兩朵桃花臉上來”的對聯,《水滸傳》中也有“野店初嘗竹葉青”的詩句,說明竹葉青酒在當時名氣之大,流傳之廣。
汾酒歷經唐宋的重大發展、轉變后,在元代開始出口西歐,至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奪魁,汾酒代表著中國酒業一步步走向成 熟,走向國外,終于躋身干世界名酒之列。
元代,中國的蒸餾白酒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和普及,尤其在北方逐步與黃酒平分秋色。杏花村在宋時發展起來的羊羔酒,在元代經過工 芝改革,成酒后色如冰清,香如幽蘭,味賽廿露,即成酒中絕佳,很 快聞名全國。明代王世貞在《酒品》中曾贊曰:“羊羔灑出汾州孝義等縣,白色瑩徹,如冰清美,饒有風味,遠出襄陵(酒)之上?!辈粌H國人稱道,連洋人也嗜飲,政府便將羊羔酒以山國特產出口英、法等國,并在出口灑瓶上貼上杏花村商標,商標上尚有一副題聯:“金蹬馬踏芳草地;玉樓人醉杏花天?!边@是中國灑第一次貼標出口。從此,山西杏花村的羊羔酒便在世界十嶄露頭角,為中華美酒增光添彩。至元末,杏花村各酒坊所產之酒作為汾州府最重要的特產,兒乎成了汾州府的代名詞,故而杏花村各酒坊的酒開始被統稱為“汾酒”,遠銷省外和國外之酒則署名“山西汾酒”。
宋、遼、金、元時期瓷器技術發展、普及得很快。宋瓷領受柴窯燒制技術后,有“白如玉,明如鏡,薄如紙,聲如磬”的贊譽。民間常見的單道釉酒具有杯、樽、壺、罐、盔、瓶、注碗、盞、盅等。遼金時代出現了遼三彩和瑪瑙盅、提鏈水晶杯、水晶杯、帶把玻璃杯抑抑斗形銀杯等新品。其中水晶杯又叫水晶珠,據說一個水晶珠可換一匹馬,因而又叫馬價珠,足見制作之精美。汾陽地區宋金遼時期的酒具比較豐厚,而且地方特色非常明顯,如汾酒博物館中所藏的宋代影青瓷注(483)、酒碗(119)、黑釉鐵銹花酒壇(738)、白釉褐彩酒壇(739)、黑色珍珠釉酒罐(164)、白釉黑彩玉壺春(02)、黑釉雕花梅瓶(131)等;遼代三彩龍把葫蘆瓶(116)、白釉雞首齋(士21)、白釉雞冠壺(446);金代黑釉堆貼人頭紋雙系把流壺(920)、褐釉雙魚酒瓶(565)等等。其中元代的有一個白釉褐彩題字灑罐(360),肩部題有對聯一副:“酒氣沖天飛鳥聞香化鳳;糟粕落水游魚得味成龍?!鄙细惯€題有一首打油詩:“米真曲、酒又高,仙來飲、赴蟠桃,李方問酒誰家好,白回言,此處高?!泵麨⑴涿?,相映競爭輝,使汾酒文化和中國酒文化更加流光溢彩。